我常常會思考教育的問題,也許因為我是家裡最大的孩子,也許因為我們家三個小孩的求學歷程恰好見證了台灣教育制度的更迭,從聯考到多元入學到九年一貫,改了又改的教改,如今已經十年。
我那個年代的國中,能力分班不是什麼秘密,不留晚自習第九節的學生還得家長背書同意,也就是考不好不要怪學校的意思。當時我們學校一共併成四個高中班,其他還有五專班跟高職班。我國三一整天的生活大概是這樣的:早上七點前一定要進教室,不由分說先來個早自習小考,上午的課交雜著考試跟緊迫的上課氣氛,下午為了敷衍教育局實行跑班制度,回原班上一些聊勝於無的藝能課程,不巧我的原班是高職班,於是午後從好學生變太妹,跟原來的同學們玩鬧打屁交換小說漫畫。第八節一過乖乖回高中班繼續考試上課,六點第九節下課馬不停蹄衝回家吃飯洗澡,因為七點前又要進教室晚自習,一直到九點半結束。
這樣的日子無所謂快不快樂,只是偶爾會覺得我人格分裂而已。
高中班之間的成績是透明化到不行,所有學生的各科成績每次模擬考月考都被仔仔細細地公佈出來,班上的成績排名也是每週都更新,回憶起來我根本搞不清楚我一天寫了幾張考卷拿過多少大大小小的成績單。大概因為讀書考試對那時候的我沒有造成什麼困擾,所以我並不覺得痛苦,只是很認命地一天天過。對於競爭排名我也放得很開,唯一一次為了成績掉眼淚是申請雄女時成績只差零點五,少玩三個月害我心情大低落。只是我很後來才知道,一樣的國三生活在別人的記憶裡原來可以南轅北轍到這種地步,即使我們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
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表達,我們都是能力分班出來的孩子,我們也都走過成天被考卷轟炸的日子,我們也被兇狠的老師用各種手段施壓過,更多人也從小就混補習班長大(雖然我跟補習班真的不熟)。聯考制度一直以來被詬病萬千,被視為學生痛苦的來源,於是教改開始,慢慢地改成多元入學,提供很多選擇很多機會。再也不是一試定終身。
我是第一屆試辦的高中申請入學制,考了最後一次的大學聯考。那時我想以後的學生真幸福,不用再像我們一樣了。但如今我很難評論教改成效究竟如何?理論上我們的孩子應該要越來越快樂而且是全人發展,因為教材變得新穎活潑,因為入學管道變得多元,不再只採計考試分數。但事實呢?
我弟考高中兩次基測分數都一樣,因為有一次比較簡單大家都拿那次分數去申請,他差點上不了鳳中。給兩次機會真的有比較好嗎?
小弟現在國一,九年一貫的第一屆小朋友。從小學開始我媽就常常翻著各家版本的教材傷腦筋,教材內容豐富什麼都想教,但現實生活是不可能。所以還是只有考試取向,考試考什麼老師就教什麼,正確說來是考試考什麼補習班就教什麼。國一就每天上補習班,寫功課寫到七晚八晚,我真擔心國三怎麼辦?就像我也常跟我的家教學生叮嚀早點睡,我老是覺得睡覺比讀書重要,熬夜也不會考比較好。
天下雜誌:教改戰場下的百萬孩子兵
這篇造成千千憂慮的文章,我有點不忍卒睹。記者放大解讀了國中生的痛苦指數,刻意將矛箭指向現行教育制度。但我認為這樣的惡性循環來自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仍然保持在十年前,甚至更牢不可破。
國二的表弟據說成績是全班第一名,舅舅一直教誨他:你看姐姐是雄女的中山的(就是我啦…..)哥哥是鳳中的清大的(就是我弟啦…..),接下來就要看你了。我聽了真覺傻眼,怎麼我家小弟頂著兩個兄姐看起來這麼沒壓力,表弟居然得因為遙遠的表哥表姊兢兢業業地讀書。
所以我想孩子的痛苦大部分來自父母望子女成龍鳳的殷殷期盼。國小補才藝兒美,國高中補英數理化,大考前再送到衝刺模考班。我們都同意書讀得好不代表什麼,但現實生活中學歷的確是很重要的門檻。於是教改喊得聲嘶力竭卻依舊徒勞無功。
我們都希望孩子好,只是這個好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家長們追求的好是不是只殘存考試成績的評比?我希望我的孩子懂得思考,愛閱讀,富有好奇心。比起只會考得很好,我更希望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做什麼。而且我絕對不會把他一個人送出國,因為我不想錯過陪伴他成長的寶貴時間。但我又矛盾地偷偷希望他不要太笨太難教,這樣媽媽會很困擾的。
再過十年,我們也差不多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吧?那個時候的教育制度又會是怎麼樣呢?我們這個世代的家長能夠建構出新的社會價值還是只能被舊有的禁錮住呢?
-------------------------------------------------------------------------------------------------------------
(陳老師請閱卷,囧)
留言列表